摘要:文/姚华松近日,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《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着眼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,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适当普惠,从人口、医疗、教育等多方面明确了广州“十四五”时期的发...
文/姚华松
近日,广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《广州市人口发展及社会领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“十四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。《规划》着眼于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可及,推动非基本公共服务适当普惠,从人口、医疗、教育等多方面明确了广州“十四五”时期的发展目标。
人口增长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到2025年,全市常住人口约2100万人,年均增长率为2.4%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%。2021年,广州常住人口是1881万人,这意味着未来四年,广州要继续增长219万人,平均每年净增55万人。关于新增人口的类型,《规划》指出,广州将实施差别化弹性入户政策,重点吸引那些年轻的与高素质的工匠型人才。在各地纷纷使尽浑身解数进行“抢人大战”的背景下,广州需要继续推进实施户籍制度改革,比如适度放宽积分入户的条件、降低对学历或其他约束条件的最低门槛等,积极争取更多人才落户广州。此外,可以在高素质年轻人需求上下功夫,比如:对房价进行适度调控,让年轻人租房及购房的压力小一点,提供良好的发展与成长环境,通过场景营造等手段打造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地方,多一些KTV、酒吧、茶吧、咖啡屋、奶茶店、娱乐城、迷你私会空间,多一些婚恋平台及组织,多一些徒步、篮球、羽毛球等文体空间,充分满足他们的现实性及个性化需求,改革上下班打卡、有事必请假、坐班等严苛与刻板管理制度。相比增加户籍人口,笔者以为增加常住人口更切实际,让年轻人对广州的生活方式产生认同感,进而对广州这座城市产生归属感,主观上想常住下来,不想离开或舍不得离开,人口总量增长及质量提升的目的也就达到了。
人口分布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广州将塑造人口空间新格局,推动城市副中心承载中心城区功能外溢,积极引导人口向新区郊区集聚。核心是引导人口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迁移。广州自2000年提出“北优南拓东进西联”的八字方针以来,一直致力于推进“去中心化”“多中心”“多组团”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,总体成效显著,但仍存在较大改善空间。在一些近郊及远郊区,缺乏高等级购物中心,很多楼盘体量巨大,但基本的公共服务尤其小尺度的生活服务设施供给不足,烟火气息不够浓,居民的生活便利程度不高,好的学校、好的医院等优质公共资源与中心城区相比,依然相形见绌。想吸引人口外迁,必须着力提升外围地区的发展档次与质量,重点围绕生产、生活与生态三方面做文章。政府要加强协调与统筹力度,摒弃中心化的思维,不仅要给广大外围地区松绑,而且要在财力、政策、规划等诸方面向外围地区倾斜,将空间平等、机会均等、包容性发展等思想与理念真正落到实处,让外围地区的综合发展状况有明显改观与实质性提升。唯有如此,人们才愿意外迁,外迁人口才不至于回流。
住房及公服配套方面,《规划》提出,广州将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、积极发展共有产权住房、加强老旧小区改造等;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,广州将在住房、医疗、教育、文体等方面积极作为,全方位满足市民的多样化需求。住房供给方面,对房价进行适当干预与调控,在用地审批或城市更新过程中,对中低价位住房的结构与比例进行补充规定;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动态调整,适当压缩房地产用地,多一些产业及公服用地,创新用地政策,充分利用低效及闲置用地发展和建设医院、学校、文娱场所、健身场地等。医院、学校等公服设施方面,积极推进城市内循环,加速中心城区与外围地区的深度融合,建立常态化的联结机制,有效分流中心城区的优质资源,加快在外围地区建设分校与分院,让外围地区居民也能享受到高质量的优质资源。
总之,积极践行去中心化与多中心化策略,在人力物力财力及政策等方面给予外围地区更多倾斜,打破郊区(近郊及远郊)就是落后滞后与边缘的刻板印象及象征性标签,实质性推进广州郊区化与逆城市化进程,让全市人民共享现代化发展成果,全面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及幸福感,应成为广州未来三年工作的重心。(作者系广州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)
(羊城晚报时评投稿邮箱:wbsp@ycwb.com)
来源 | 羊城晚报•羊城派
图片 | 羊城晚报•羊城派
责编 | 张齐 李妹妍
校对 | 李红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