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来源:台海网台海网1月15日讯 据闽南日报微信报道 1月15日上午,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,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R1线、漳汕高铁前期工作取得突破,力争早日开工建设,加上已开工建设的福厦(漳)高铁、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(角美)延伸段,漳州逐步进入“...
来源:台海网
台海网1月15日讯 据闽南日报微信报道 1月15日上午,记者从新闻发布会获悉,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R1线、漳汕高铁前期工作取得突破,力争早日开工建设,加上已开工建设的福厦(漳)高铁、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(角美)延伸段,漳州逐步进入“高铁+地铁时代”。
1月15日,漳州市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(第二场)在漳州宾馆举行。
本场发布会聚焦城市发展版块,漳州市自然资源局党组副书记、局长陈华,漳州市住建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周伟辉,漳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、局长傅佳学,漳州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、副局长谢卫东分别介绍有关情况,并回答记者的提问。
发布会现场
漳州市自然资源局 陈华
谈谈“十三五”
一是注重规划引领,实现全域统筹。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精神,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以贯之谋规划,发挥规划在富美新漳州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。“十三五”期间,围绕“田园都市、生态之城”的城市目标定位,以“多规合一”为抓手,精心组织编制城乡总体规划、控制性详规、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及各类专项规划,统筹好生产、生活、生态“三生空间”布局,深入实施“中心东移、跨江南扩、面海拓展”发展战略,城市空间得到拓展延伸,芗城、龙文两区基本实现全域城镇化,台商投资区、漳州高新区加快融入中心城区步伐。全面落实2014年省政府批复实施的城市总体规划,统筹2369平方公里都市区范围的协调发展,形成从沿江向沿海发展的新格局。大力发展城市经济,完善城市配套设施,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水平,中心城区的吸引力、辐射力进一步得到增强。
二是注重保护优先,守护绿水青山。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利用。严守耕地红线,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全市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后面积237.62万亩,保质保量完成省级下达的237.12万亩划定任务。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地耕地,严格落实用途管制,从严控制建设占用耕地。及时发现、制止违法乱占耕地,严肃查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,持续推进“两违”综合整治,抓好土地卫片问题查处。全市耕地面积268.28万亩,完成“十三五”规划目标耕地保有量258.21万亩任务。积极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,5年来共完成治理面积约1686.55公顷,其中历史遗留矿山治理面积约316.28公顷。
三是注重保障发展,助推经济腾飞。围绕市委、市政府中心工作,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。用地保障方面,十三五期间,我市共报批建设用地697个批次,合计征收总面积115585.65亩,省及省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共获批面积58215.27亩,占获批总面积的50.4%,有力保障了福厦铁路客运专线、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、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、漳浦联盛纸业等一大批国家、省、市重点项目用地。用海保障方面,全力做好古雷炼化一体化项目等重点用海项目要素保障工作,漳州核电、六鳌一级渔港、古雷航道三期工程等一批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海获得国务院、省政府批准。用矿保障方面,推进建筑用砂石矿山出让,5年来共出让9宗机制砂,共计1300万立方米年产能;出让26宗建筑用碎石矿,共计400万立方米年产能,有力保障了全市建筑石料供应。
四是注重改善民生,增进群众福祉。以人民为中心,落实服务群众各项举措,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。严防地质灾害,我市成为全省唯一实现连续14年地灾“零伤亡”好成绩的设区市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按照“能简则简、能删则删”的原则,对涉及我局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进行动态调整,由62大项104小项缩减为35大项70小项,促进事项最少、材料最简,流程最优。漳州市不动产登记平均办证用时为0.61天,全省排名靠前。全力解决房地产办证历史遗留问题,全市共列入不动产权证办理历史遗留问题项目42个、25099套,经过三年多努力,已全部落实解决路径(其中已公告办证17325套,未公告办证7684套正有序推进)。
谋划“十四五”
一是维护自然资源安全。严格保护耕地,坚持耕地占补平衡,全面推进耕地保量提质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,积极做好涉海涉岛区划规划的制定工作,完成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工作,开展无居民海岛资源调查和整治工作。
二是强化生态保护和修复。系统引导开展我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。健全生态修复制度,加强矿山生态修复监管,全力推进完成我市历史遗留矿山综合治理。加快推进完成东山八尺门海域综合治理等历史生态修复项目。继续做好各项地质灾害防治措施。
三是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。围绕保障高质量发展,发挥好规划引领和资源要素保障作用,全力以赴做好项目用地用海用矿服务。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,进一步完善土地出让市场化机制。深入推进审批改革,优化营商环境,着力探索规划管理、服务保障民生的新思路、新举措。
漳州市生态环境局 谢卫东
谈谈“十三五”
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:2020年化学需氧量、氨氮、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1.1%、8.32%、32.8%、17.2%。
大气环境方面:2020年全市各县(市、区)6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。2016年~2020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比例分别为97.8%、93.1%、90.4%、97.3%和98.1%。同比2015年,细颗粒物PM2.5年均值由每立方米34微克下降至每立方米20微克;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值由每立方米57微克下降至每立方米46微克。
水环境方面:2020年主要流域国省断面I~Ⅲ类水质达标率100%,比2015年提升了5.3个百分点;市县两级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%,分别比2015年提升2.9%和0.5%;全市55条省考小流域全面消灭劣Ⅴ类水体,I~Ⅲ类水质比例为90.91%,比2016年提升27.27个百分点。
土壤环境方面:“十三五”期间,全市受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90%以上;国省控地下水质量极差比例控制在10%以下;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%;重金属污染减排比例32.93%,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。
海洋环境方面:2020年全市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为76.0%,比2015年提升3.3个百分点。重点直排海污染源达标率为100%。
谋划“十四五”
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引领。更加注重源头防控、绿色生产、低碳生活,减污与降碳协同推进,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二是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。着力破解突出问题和短板弱项,聚焦重点领域、重点行业,推动源头治理、系统治理、综合治理,推进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和协同治理,加快建设美丽新漳州。
三是坚持精准治污、科学治污、依法治污。依托生态云环境大数据,实现更全面的监督管理,提高治理的针对性、有效性。亲清服务和刚性执法并重,依法行政、依法治理、依法保护,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。
四是坚持稳中求进,推动重点领域工作取得新突破。实施“蓝天、碧水、碧海、净土”四大工程。“蓝天工程”坚持PM2.5与臭氧协同治理,重点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的综合整治。“碧水工程”坚持统筹水资源、水生态、水环境,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。“碧海工程”坚持陆海统筹,重点加强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和海漂垃圾治理攻坚。“净土工程”坚持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,重点加强土壤安全利用和危险废物监管与处置。我们将以项目促治理,推动目标和任务落细落实落到位。
漳州市住建局 周伟辉
谈谈“十三五”
(一)道路畅通让城市“快”起来。五年来,我们着力优化城市路网结构,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876公里,人均道路面积预计达22.64平方米,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2万个。中心城区改造老旧小区62个、背街小巷40条、城市主干道7条,有效改善“出行难”“停车难”。
(二)水质提升让城市“净”起来。五年来,我们致力于供水安全和水环境治理,全市完成14座水厂新改扩建和技术改造,新增供水管网1005公里,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%以内,供水普及率预计达99.93%。中心城区创建了58家省级节水型企业、单位、居民小区,完成157个老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。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整治攻坚,全市新建改造污水管网851.6公里、雨水管网767公里、生活污水处理厂6座,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7万吨/日,污水处理率预计达95.4%。中心城区以创建全国第一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为契机,10条40公里城市黑臭水体和易涝点全部消除。
(三)机制创新让城市“活”起来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先行先试,在全国首创特殊类别工程建设管理暂行办法,促进老城区建设管理“十项行动”提速,按照“干干净净、整整齐齐、亮亮堂堂、安安全全”的要求,市政设施、城市街景提升等行动累计完成投资23.5亿元,老城区旧貌换新颜。同时,在省内率先采用建筑工地“互联网+监管”,常态化、精细化推进工程质量安全监管,全市共有2个项目获得“鲁班奖”、2个项目获得“国家优质工程奖”,19个项目获得“闽江杯”优质工程。
(四)生态添彩让城市“靓”起来。五年来,我们探索推进“生态+”模式,打造了“五湖四海”生态项目,形成“半城花海半城湖”的生态景观,全市新增城市公园绿地1195公顷、绿道836公里,中心城区5290亩土地划定为永久性生态保护空间,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预计15.48平方米,建成区绿地率预计达40.77%,西溪郊野公园(龙文段)、古城开发建设等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。
(五)住房保障让城市“暖”起来。五年来,我们坚持“房住不炒”,向住有所居目标迈进,2019年底,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48.28平方米,比全省人均高4.78平方米。坚持把住房保障作为重大民生工作来抓,通过经济适用房、廉租房、公租房、限价商品房等方式,让一批又一批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“安居梦”。累计开工建设各类棚户区改造65305套,基本建成51430套,实施货币化安置20374户,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9771套,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9909户。此外,还创新模式实施“安得广”惠民安居项目,有4097户家庭申购受益。
谋划“十四五”
一是以服务民生完善城市功能配套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加速中心城区东部新城、市区北部片区、西湖片区、“女排娘家基地”片区建设,我们的《漳州市城乡暨中心城区“十四五”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》,全市初步谋划项目1165个,总投资约2250亿元,计划新建改造城市道路约1000公里,新增供水能力20万吨/日,加快建设海绵城市、韧性城市、智能城市、节水城市。
二是以生态文明引领城市绿色发展。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,全市新增城市公园绿地约1万亩、绿道约500公里。持续推进黑臭水体及污染源治理,全市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8.5万吨/日,努力实现城市内河“清水绿岸、鱼翔浅底”。深入开展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“十项行动”,整体提高城市品质、改善人居环境。
三是以保障住房提升城市宜居指数。坚持“房住不炒”,加强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,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、多渠道保障、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,推进市场化租赁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建设,实施公租房租赁补贴,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。
漳州市交通运输局 傅佳学
谈谈“十三五”
一是公路网更加健全完善。累计完成投资695亿元,公路总里程达1.29万公里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73公里,其中新改建138公里,实现85%的乡镇30分钟便捷上高速,高速公路密度达到发达国家水平。普通国省道通车里程达到1051公里,其中新改建417公里、路面改造282公里,生态示范路建设335公里,二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80%以上,实现所有县城通二级及以上普通干线公路。建设改造“四好农村路”1243公里,改造危桥105座,实施生命防护工程2186公里。积极推动实行农村公路路长制、灾毁保险等机制,经登记的农村公路全面列养,85%农村公路参加灾毁保险,农村公路APP三级联机运行。
二是轨道漳州走上新征程。累计完成投资48亿元,已建在建铁路里程428公里(包括快速铁路239公里),其中新增43公里(包括高速铁路28公里),已建在建的铁路覆盖全市70%以上县(市、区)。开工建设福厦(漳)高铁和厦门地铁6号线漳州(角美)延伸段,推动从十二五的“动车时代”逐步进入“高铁+地铁时代”。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R1线和漳汕高铁目前前期工作取得一定突破,力争早日开工建设。
三是港口规模化更加凸显。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,港航能力规模化、集约化进一步显现。全市已建生产性泊位69个、新增7个(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20个、新增4个),年设计综合通过能力5339万吨,首次突破5000万吨大关。建成古雷航道三期工程30万吨级主航道等,新增、改善航道20.8公里。开工建设古雷作业区北1#、2#泊位工程、古雷作业区南15#-19#泊位工程和漳州液化天然气(LNG)项目码头工程等,在建生产性泊位22个(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8个)。
四是全面打赢交通扶贫攻坚战。纳入国家脱贫攻坚考核的通硬化路、通客车“两通”兜底性目标任务和建制村“畅返不畅”整治任务全面完成,省扶贫规划部署的国省干线骨架网络、推进通乡(镇)公路建设、实施“交通+特色产业”精准扶贫、加快通村公路拓宽改造、提升农村路网安全设施水平、实施海岛交通运输精准扶贫、加快陆岛交通码头建设、推进乡镇综合运输服务站建设八项任务目标全面实现,全市97%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,约60%建制村已通双车道公路,长泰、云霄、华安3个县被评为全省“四好农村路”示范县。
五是运输服务迈向现代化。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。客货枢纽布局更加完善,新改建漳州客运南站、漳浦、南靖、云霄等4个公路客运枢纽和漳龙物流园、鑫展旺物流园、招银冷链物流园等8个物流园区。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,网络货运、快递产业向集约化、规模化发展,年营收达66亿元。沈海高速公路天福服务区是省内唯一入选“全国高速公路旅游主题服务区”。甩挂运输窜线成网,货车实载率平均提高20%,成本降低约15%。公众出行更加便捷,延伸优化公交线路184条,基本实现主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;省内首创主城区采取“公交运营服务成本规制”和重要区域免费公交覆盖(已有17条免费公交线路)模式。
六是行业治理踏上新台阶。智慧交通建设扬帆起航,重大桥隧和重点路段实现全天候运行监控,市本级启动“漳州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”建设,促进全市交通运行模式从各行业独立运行向综合协调转变。坚决贯彻绿色发展理念,全面实施船舶排放控制区措施,更新购置新能源公交车846辆,占比达到95%,实施了一批绿色交通示范工程。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“十三五”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检查,有力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。“马上就办,真抓实干”,持续深化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,取消18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。坚决把平安交通建设放在首位,内河水上客运、港口作业实现“零死亡”,道路交通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“双下降”,应急保障能力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得到检验,有效阻止了疫情通过交通运输环节传播和扩散,全面落实“一断三不断”要求,有力支撑复工复产。
谋划“十四五”
计划投资突破千亿大关,到2025年,现代立体互联的交通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,实现“大通道大循环、快通道快循环、微通道微循环”,促进漳州形成“211”出行交通圈(周边临近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,厦漳泉大都市圈1小时通勤,市区至各县城、各县城至所辖乡镇1小时基本覆盖交通圈),着力打造“一流设施、一流技术、一流管理、一流服务”四个一流体系,全力促进交通运输服务提质增效、绿色交通理念深入人心、交通安全应急体系快速有力、行业治理体系规范高效,以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平台为根本支撑,进一步推动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车路协同等先进技术与市县两级交通运输全领域深度结合、深度融合,建设具有漳州特色的“路行车运管服”智慧交通生态圈,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交通先行保障。
驻漳新闻媒体、市直新闻媒体记者、市直有关单位的干部职工代表、龙文区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加发布会。与会记者代表聚焦近年来我市生态环境领域民生问题、房地产办证历史遗留问题、老城区城市更新和建设管理提升“十项行动”情况,以及“十四五”期间我市构建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具体做法踊跃提问。有关部门负责人根据各自负责领域的具体情况,用一个个创新实践和发展成果,分别回答记者的问题。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漳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惠贞主持发布会。
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、漳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陈惠贞主持发布会
发布会现场